2024~2025第一学期子课题一总结
子课题一《基于幼儿生活的水墨画欣赏作品选择的研究》总结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执笔:许钰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在水墨画欣赏教学中,幼儿通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从而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发展。《纲要》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我们以贴近生活为原则选择作品,正是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走进艺术世界,丰富其感性经验,提升审美情趣,落实《纲要》对艺术教育的要求。
一、课题开展情况
(一)前期调研与准备
课题启动之初,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幼儿水墨画欣赏的现状。结果显示多数幼儿对水墨画仅有模糊认知,幼儿园在水墨画欣赏作品选择上缺乏系统性。同时,我们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梳理理论基础,为课题研究筑牢根基。
(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将小、中、大班作为不同研究对象,开展系列水墨画欣赏教学活动。小班侧重选择形象简单、色彩鲜明的作品,如齐白石的《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形态;中班选择具有一定情节性的作品,像王雪涛的《牡丹蜜蜂》,鼓励幼儿讲述画面故事;大班则引入蕴含文化寓意的作品,如李可染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帮助幼儿理解诗意与文化内涵。每周安排1-2次欣赏活动,每次活动时长20-30分钟。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建立作品选择标准与资源库
经反复实践与论证,确立基于幼儿生活的水墨画欣赏作品选择标准。一是贴近生活性,作品描绘内容应为幼儿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或场景,如房屋、街道、动植物等。二是艺术审美性,作品需具备独特笔墨韵味、构图美感与色彩搭配。三是文化教育性,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艺术精神。依据此标准,收集整理200余幅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欣赏的水墨画作品,建立资源库。
(二)幼儿审美与文化素养提升
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幼儿在水墨画欣赏方面进步显著。审美感知上,幼儿能敏锐感知作品色彩、线条与形状变化,如小班幼儿能指出《虾》中虾须的灵动线条。审美理解能力方面,中班幼儿能结合生活经验阐述对作品情节的理解,欣赏《牡丹蜜蜂》时能讲述蜜蜂采蜜故事。同时,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大班幼儿了解《牧童遥指杏花村》背后诗词文化后,主动查阅资料探索更多古诗与水墨画结合的作品。
(三)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一方面,水墨画艺术素养提升,通过深入研究作品,教师对水墨画的历史、技法与审美有更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教学能力提高,教师能根据幼儿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与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教师撰写的多篇与水墨画欣赏教学相关的教育随笔与教学反思,在园内交流分享,促进教师间共同进步。
三、下阶段的设想
(一)深化作品选择研究
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水墨画作品对幼儿的适应性,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墨画,如岭南画派作品,丰富作品类型。同时,研究如何将现代科技元素与水墨画欣赏相结合,如利用VR技术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水墨画描绘的场景。
(二)拓展家园共育模式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开展家长水墨画欣赏培训活动,每学期举办1 - 2次家长讲座,指导家长在家中引导幼儿欣赏水墨画。设计亲子水墨画欣赏活动方案,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创作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水墨画作品,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幼儿对生活与艺术联系的认知。
(三)完善评价体系
构建更全面、科学的幼儿水墨画欣赏评价体系。除关注幼儿对作品的认知与表达,还将注重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发展。开发多元化评价工具,如幼儿自评表、同伴互评表、教师观察记录表等,定期对幼儿水墨画欣赏能力进行评估,为教学调整提供更精准依据。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