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随笔
2023-2024第一学期课题研究成果:课题随笔
草编与棕编的介绍
赵金娟
草编
草编是利用各种草茎、麦秸为材料,经手工编织而成的工艺品。草编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著名的草编有浙江金丝草编、山东河南的麦草编、 广东黄草编、湖南龙须草、台湾草席等,其中以浙江金丝草编和山东麦草编质量最高。
浙江是中国草编工艺的传统重点产区之一。 浙江草编有帽子、提袋、地毯、草杂件四大类,其中草杂件类又细分为 糖果盒、首饰盒、面包盒、茶垫、靠垫、餐垫、门帘、壁挂、信插、花盆套、拖鞋、草扇、草席、草墙纸等, 具有结、辫、捻、搓、拧、串、盘等多种编织技法。 浙江草编上乘制品有鄞县草席、金丝草帽、马兰草篮,其中马兰草篮在美国曾被誉为“草编明星”。 山东草编以麦秸编织的草帽辫最为著名。草帽辫为山东传统工艺品,可以编出100多个花色品种,山东草帽辫与浙江金丝草帽是中国草帽两大驰名工艺。 山东草编有200余个花色品种。
棕编
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
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 《诗·小雅·无羊》有"何蓑何笠"句。唐代张志和有歌咏江南渔家生活场景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浙南括苍山区华南虎经常出没,据说,曾有人被虎紧追不放,危急时刻,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 又说,上古时,虞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 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相传明代君王朱元璋小时放牛割草,也曾穿过"蓑衣 ",可见人们利用棕制品的历史久已。
棕编选材较精,生产季节性强,以棕丝白嫩柔软,精美适用,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为上。人们多在春秋季生产提包等,夏季生产鞋、帽等。 品种主要有鞋、扇、包、帽、垫、盒、玩具等类。4月初,艺人们开始采集嫩棕叶,用排针将叶划割成细棕丝,搓成棕绳、级,经硫磺 熏蒸、晾晒、浸泡等工序,制成洁白、柔软的材料备用,或将部分棕丝染色备用。棕编的装饰方法因物而异。 提包多用胡椒眼技法,即将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交叉成为菱形,再用2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鞋、扇类产品采用密编法。 帽、席等多用人字纹。用木、纸、泥模型编制的包等产品,其上织饰花鸟兽等图案。用白净的素色棕丝编制的器物像绸绢般华美。 有的用彩色棕丝以挑花、提花、织花等技法织成彩色装饰图案。
中国的棕编工艺注意在长江流域,而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产于四川、贵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 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 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200多年历史。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 民国初年,棕编凉帽在四川流行。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棕编业发达昌盛。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_灯灯花_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新繁棕编主要有鞋、帽、提包、套果盒、玩具、扇、椅七大类,几十个花色。 如拖鞋以麻绳为经,棕丝作纬,密织如绢,鞋面饰有色、鸟、花卉图案,色彩协调、美丽,底厚二至三层,坚固耐磨。 帽类多用人字编制法,使成品帽略有伸缩感;戴上松紧适度,适于多种头型。品种有凉帽、礼帽、空花帽、童帽等。 提包类多用彩色棕丝混编法,造型有方、圆、桃形、扇形、荷叶形、月牙形、多角形等,并以彩色棕丝编制的人物、风景、飞禽等图案进行装饰。 玩具类以白色或棕叶原色(绿色)棕丝为材料,以编扣、结、穿等技法编制成稚拙可爱的鱼、青狮、白象等;以彩色棕丝编制 的动物则以设色大胆,对比强烈,不俗不艳为特色。
新繁棕编用料比一般草编细密,轻便,不易受潮,此种棕丝在国 际市场上被称为"四川草",深受外商欢迎。贵州塘头棕编提篮为贵州思南县塘头镇特产,以嫩白棕叶为原料。 先将叶的硬梗削去,再剖成细丝或搓成棕丝绳编制。提篮有圆、方等造型及深底、浅底等式样,规格多样。 装饰有白棕丝与单色棕丝结合的间色编和缕空编花等多种方法。产品轻巧耐用,有弹性,沥水防潮,尤适家庭日用。
湖南棕编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经过加工后制成儿童玩具。其方法为先将采来的棕叶按纹路折叠,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 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日晒夜露,完全干透、变白,这样,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 这种棕编往往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蜈蚣、龟、蛇、金鱼、鸡、鹤、孔雀、凤等。 有“单肚皮”和"双肚皮"等编法。编好后用附加物作些小点缀,如用鸳鸯豆(红豆)做眼睛,称为"点睛"。 蛇眼用豆肉,蜻蜓用豆壳,虾则用整个豆粒,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用细铁丝作骨架。
据长沙已故著名棕编艺人易正文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沙地区就有人用棕叶编制蜻蜓、蚱蜢等各类昆虫,在街头叫卖。此种情形,重庆、汉口、南京、上海等都市街头至今仍可遇见。 那些用棕丝串起的鸟、虫,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艺人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引来孩童和路人驻足远观。
班级的草编区
刘瑞
本学期我们班创设了关于“草编”的班级特色环境。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区域材料投放上“草编”元素随处可见。其中“草编区”的编织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起初,幼儿对编织器很感兴趣,从多个孩子尝试玩、争抢玩,到放弃玩,中间出现过观察、求助、思考、学习进行编织。在这个过程中,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幼儿尝试玩之后就放弃了编织器?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进,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与幼儿共同设置不同能力水平的编织图案,让每个幼儿重燃对编织的兴趣,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共同探讨、集体讲解、同伴观察、模仿操作、合作互助、悬挂展示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对编制活动的兴趣。
采用草编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幼儿的心理塑造一种审美结构。让幼儿懂得欣赏、学会创造,以多种形式表达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草编活动还能激发幼儿探索创造的兴趣,促进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幼儿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草编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还培养了孩子的耐心、控制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个性的发展。
制定班级特色区域时,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将编织活动从简单到难分为3个阶段:1.纸条编织;2.皮筋编织;3.毛线编织。
编织材质与编织工具的不同,对幼儿手指精细度、灵活性、控制能力、力度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
课题随笔:编织区“管理员”
尤琴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又按照各自的意愿投入到了区域中,孩子很熟练的拿起花篮和彩绳开始编织,而另外几个孩子拿着花篮和彩绳观看编织示意图慢慢编织,不一会儿,其中一个孩子编好了花篮,他很开心地拿到积分。我一看另一个孩子正在用彩绳聚精会神的编花篮,可每当编到接头的地方,就用左手拿着彩绳笨拙的向里面塞,一连几次都接不进去,就是接进去,用手一编又掉出来了。我看到后正想过去指导,我马上想到刚才编织好花篮的小朋友,让她做编织区“管理员”,不一会儿,“管理员”已经有模有样指导一位小朋友,告诉他这儿该怎么编那儿怎么弄。其他幼儿也在旁边边看边学,不一会儿,他们能很好的模仿着编出简单的花篮了,看到有小朋友能主动帮助他们,做得真不错!
通过这次游戏,我认为在自己引导幼儿游戏的方式上要有新意,结合生活经验,增加一些游戏趣味,如:设定游戏“管理员”,比赛编织花篮等,尽量吸引幼儿游戏的.兴趣。
幼儿在编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如果我们教师引导方法不得当,很可能会使幼儿失去兴趣。但编花篮对初次学习的幼儿来说,接头的地方确实是个难点。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我没有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通过让班上会编织的幼儿当“管理员”的方法,以幼儿教幼儿的方式进行,由于这种编织方法是幼儿在同伴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出来的,我想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接下来的几次区域活动中,在编织区游戏中,我发现幼儿人数在逐渐增多,并且编织的也又快又好,基本没有断头的现象。有时幼儿还会与其他幼儿一组以比赛的形式编织,看着孩子们编织的那么投入,拿着自己的作品快乐的玩耍,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课题随笔: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
董荣超
今天我们在进行以水乡风情为背景的艺术草编时,每个孩子都非常地感兴趣,对于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想要制作属于自己的草编作品。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也十分认真,在得知制作精美草编作品:篮子、帽子、小蛇等,都需要从基础的井字结做起,孩子们都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欲望。
活动过程中,老师先将作品展示给孩子们,孩子们也非常认真,但是由于井字结需要用到八根蔺草,并且需要两只手的完美配合,所以部分幼儿在制作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老师,我的手拿不稳;老师,蔺草一直掉下来;老师,我没法打结成功。孩子们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她们始终在一遍一遍尝试,并没有放弃,在几次重复地尝试,老师的几次指导中,有一些小朋友已经能基本掌握正确的打结方法,最终完成井字结,孩子们也表现得非常开心。成功的幼儿还能够去指导还没有掌握技巧的幼儿。
井字结是蔺草作品的基础,孩子们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才能够继续往下学习。本次活动结束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很多作品的成品和制作视频,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并且对下一次的活动充满期待。在整个活动中,本班幼儿都表现出了非常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不怕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并且对蔺草非常喜爱,活动中戴上了头巾,沉浸式地体验了蔺草的有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